為引導宜陽學子堅定理想信念,繼承優良傳統,厚植紅色基因,激發愛國情感,宜陽學校把紅色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,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,同時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,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,做到立意高遠、目的明確、活動生動有效。以下介紹宜陽學校在紅色研學方面的優勢和特色:
形式多樣,全員參與。
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和我校實際情況,我校每學期每個年級都會舉行多種形式的紅色研學活動,去田野感受勞動的光榮,去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,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。而且參與人數眾多,幾乎是全體師生一起出游研學,共同經歷與感受。
知行合一,理論與實踐相結合。
在“愛家、愛校、愛國”的宣傳下,孩子們已有一定集體主義意識,但意志力還不夠堅定、執行力有待加強。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將書本知識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,做到知行合一。
突出特色,傳承紅色基因。
1.清明祭掃。2020年4月4日,還處在疫情期間,但沒有阻礙我們對革命先烈的崇敬緬懷之情。團委通過網絡“指尖祭奠”方式,與湖北隨州一起舉行了線上清明祭掃活動,“贛”在一起,風雨相“隨”,緬懷先烈,弘揚民族精神。
2.聽紅領巾五星講解員說故事。英雄劉梓華的故事,激勵我們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更應該勇于傳承,用堅強的意志攻克學習和生活的難關。
3.井岡山上當小紅軍。團委組織優秀學生代表齊聚井岡山,重走英雄之路,寸土千滴紅軍血,一步一尊英雄軀。用腳步丈量,感受當年紅軍經歷的艱難。
4.嚴肅莊重的入隊入團儀式。志愿加入共青團(少先隊),努力把個人的追求融匯到黨和國家的偉大實踐中去,在學習和生活中去感受祖國的脈搏,培養愛國主義情操。
5.參觀安源路礦工人紀念館,認真聆聽紅色安源主題宣教。紅色故事,偉人事跡,動人心扉,同學們對現有的幸福與平安備感珍惜。
5.參觀萬載湘贛鄂紀念館—中共湘鄂贛省委、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。通過體驗紅色文化、生態體驗、集體生活體驗,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,走出校園去了解鄂贛革命根據地形成、發展的斗爭歷史,以及湘鄂贛蘇區人民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戰斗歷程。了解湘贛鄂革命文化,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,學習并傳承革命先輩們的偉大精神。
6.學習雷鋒精神,傳承紅色基因。參觀智慧黨建中心,在志愿者講解員的帶領下,同學們深入學習了宜春的光榮歷史,了解了宜春的熱血先烈。在這里,歷史變得有趣,同學們一個個爭相嘗試利用AR、VR等設備“親身”踏上革命之路。
7.豐富的黨員活動:以年級為單位開展紅色家書誦讀活動;赴瀏陽開展“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”紅色游學活動,重溫入黨誓詞、唱紅歌、誦紅色詩歌《選擇》、參觀胡耀邦同志紀念館;組織老師到瑞金參觀學習。黨員教師們感受到革命者的精神力量,弘揚民族正氣,傳承時代精神。
8.“勞動最光榮”的收割稻谷勞動實踐活動。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有”。米粒雖小不能浪費,因為是無數人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。以實際行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傳承和發揚吃苦耐勞、自力更生、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,同時通過分組協作,提升學生集體主義觀念,團結協作意識,增強班級凝聚力。
紅色研學,我們在路上
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學校將繼續開展內容豐富、設計用心的紅色研學旅行活動,讓學生們走出校門,親近自然、了解社會;在“行”中“學”,開闊視野、磨礪意志、收獲真知;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浸染,感念革命先輩們用青春和熱血創造的美好生活,不斷地提升自己素養,用實際行動愛家愛校愛國。用革命先烈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犧牲的精神振奮激勵自己,珍惜和平與幸福,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。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,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,當紅色文化真正走進了人們的心中,研學也能凝聚磅礴力量。